我曾經不只一次離開團契、離開教會,但神的慈愛卻始終沒有離開過我。
傳統家庭背景中成長
從小,我就是個很渴望愛的小孩。
母親是個很重視成績與家教、極度嚴厲的虎媽。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幾乎沒有從我的母親口中聽過什麼肯定的話,取而代之的,卻是永無止盡的斥責與否定。而面對絕對強勢的母親,我的父親在家裡像是沒有聲音的隱形人,除了外出工作撐起家裡的經濟外,對於我和弟弟的生活或課業幾乎沒有置喙的空間。在我記憶所及,不僅沒有聽過父母在言語上表達對我們的愛,我也幾乎沒有在他們身上看到或感受到情感的交流。
作者:陳俊宏
或許這在比較傳統、老一輩的父母身上是常態,但偏偏我又是一個比較多愁善感、心思細膩的男生,從小在這樣一個缺乏愛與情感支持的家庭裡長大,型塑我成為一個自卑、怯懦、內向、畏縮的人。還記得剛升上國中的時候,我唯一能夠傾訴心情的對象就是我的日記,甚至好幾度都在想著要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好早日離開這個缺乏愛的家庭。
少年時期初次感受愛
小學畢業後,父母為了讓我有機會考上嘉義的第一志願嘉義高中,想盡辦法讓我進入一所升學率很高的教會學校—協同中學就讀。我的導師,是一位基督徒,在她的利誘之下,我們全班幾乎每個禮拜六早自習時間都會去參加學校的崇拜,而在詩歌、戲劇和信息當中,我開始對聖經中所描述上帝的愛感到好奇與憧憬。
就在我升上國中二年級某一天的午休時間,當全班同學都趴在座位上睡覺時,我的導師悄悄地叫我隨她到走廊上。到了外面,老師便叫我伸出手來,接著便用教鞭打了我幾下。打完之後,她問我:「你知不知道我為什麼打你?」對於一個從小被母親、被老師體罰到大的我來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在打完我之後,還問我知不知道為什麼被打。我忍著心中的委屈,很努力地想了半天,卻始終想不起自己有哪裡做錯事,我用力地搖了搖頭。我們老師接著說:「我打你,是因為你在浪費生命。」
說完之後老師便叫我回教室午休,就在我走進教室門口時,回頭看了老師一眼,卻看到老師正在擦拭眼角的淚水!那一幕迄今依然深深地震撼我的心!我不過是她所教過眾多學生中的一位,但她對我生命的在乎與關顧卻是如此真實。我在這位與我非親非故的老師身上,感受到從小到大在我的原生家庭裡感受不到的愛!而隨著對老師的認識日益加深,聽到老師在不同的場合分享她的信仰,我才逐漸明白她對學生的那份愛,是源自於她所相信的那位上帝。
神的愛始終都在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第三章16節是我背下來的第一節經文,神的愛透過那位老師,流入了我的心中。而就在國二那一年,我決志相信了耶穌。
雖然這些年來,我曾經不只一次離開團契、離開教會,但神的慈愛卻始終沒有離開過我。希伯來書第十二章6節「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我每一次的離開,祂都會透過如被學校退學、創業失敗這些事件管教我,一次又一次地將我挽回。如今的我,就如同浪子回頭裡的小兒子,深知自己的不配,但神卻依然接納我,深願自己能夠緊緊抓著祂的恩典,一生走在當行的道,到老也不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