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管家跟主人交帳的心情去參加主日崇拜,每週來一次「一對一會談」。
當信友通訊請我分享主日崇拜的心路歷程,我內心的OS是:這麼小的事情,值得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嗎?
我26歲走進信友堂參加主日崇拜,到現在竟然已經有25年,在這25年裡,我對主日崇拜的體驗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隨插即用期、隨身攜帶期,以及開放接納期。
作者:單小懿
隨插即用期
在信友堂的頭一個10年,說來慚愧,主日崇拜對我來說就像是隨插即用的充電器,心情不好、失戀的時候,我到主日崇拜裡感受神的祝福和恩典,體驗神的愛,把電充飽。但之後回到自己的生活裡,一旦開心喜悅起來,便把主日崇拜擱置一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直到下一次的苦痛發生。
10年來每一次我重新來到主日崇拜充電,內心都充滿愧疚,因為神從來沒有因為我的狀態而不愛我或不看顧我,可是我卻會因為生活起伏而調整神在我心中的位置,這件事一直都卡在我心上,每次下決心要把神擺在第一位,每次卻又做不到。
隨身攜帶期
當35歲那年失戀以後,我做了一個禱告跟神約定,從此之後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每個禮拜天都要把主日崇拜放在第一位。
這件事情的挑戰在於我是雜誌社記者,每逢週日傍晚6點要截稿,如果週日上午去主日崇拜,到下午整個便會壓力山大;特別是如果遇到封面故事截稿,一次封面我的交稿要超過萬字,扣掉上午,要在傍晚6點前交出稿件的機率微乎其微,甚至還可能寫到半夜。所以,在40歲之前,只要遇到當週要截稿,我就自動跟神請假,在主日崇拜缺席。老實說,每次為了截稿而沒參加主日崇拜,不但內心對神有虧欠,寫稿效率也沒有提高多少;40歲後,我再次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來到主日崇拜。
從此我真的做到每週都參加主日崇拜,很快新挑戰又來了:一個多小時的主日崇拜,我很容易恍神,最後走出教會時,經常覺得就是完成一件事,跟神之間沒什麼連結,我也常自問「這是我要的主日崇拜嗎?」、「主日崇拜是這樣嗎?」答案明顯不是,但找不出所以然來,我能掌握的就是「先做再說」,不管感受如何,去就對了;緊緊抓住神的衣角,是我當時所能做到的。
去著去著,我觀察與神特別有連結感的那幾次主日崇拜,都是「心裡有事」。所謂「心裡有事」,意思是去主日崇拜之前,我那個禮拜有事情困擾我,或者有個未知挑戰等著我,微妙的是,我都會在主日崇拜中得到神的提示。舉個最近的例子,明年公司組織重整,有很多新舊職務的交接,要重新劃分部屬的責任歸屬,我掙扎於要承接優化舊工作或者接下新任務,然而就在當週的主日崇拜讀到約書亞記裡約書亞要分地的段落,約書亞最後把條件最差的區域分給自己,在此建立神的殿傳揚神的恩典。當我聽到這裡時,大為感動,在我自己的定義,這就是神在對我說話;我再把這個訊息帶回自己的生活,比對自己的處境,立刻知道接下來的路怎麼走。
開放接納期
發現這奇妙的「線索」後,每次主日崇拜前我都會預先準備好要跟神討論的事項,如同彼得前書所言:「做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把當週發生過的事情整理好,找出其中最想跟神回報、討論的一件事—或許是一個擺不平的部屬、抑或是困難重重的任務,也許是只想感謝,如果都沒有,為人代禱。簡言之,我用管家跟主人交帳的心情去參加主日崇拜,每週來一次「一對一會談」,把我當週所有行得通、行不通的事情整理完後,把重點帶去主日崇拜,等待和神的交流。我得說,沒有一次落空。
從那以後,我每次去主日崇拜事前都會準備:主日崇拜前準備一個要跟神交代的主題,可以是問題,可以是感謝,可以是任何事情,如果都想不到,我會準備代禱。同時準備一顆開放的心—不要預設神會往哪個方向,我們不是去求神批示我們的選擇,而是求神引導我們方向。最後也最重要,如果我們有領會到神,記得順服,聽話照做;如果我們不順服,根本沒有準備的必要。
人生好比一場漂流,我們一輩子都在尋求平安;終極的平安就在神裡面,端看我們要不要向神尋求,若要如何,全憑我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