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來卻要掌管我們的生命,
好讓我們能經歷「放手,卻更加穩妥」。
馬太福音第二章記載了東方博士朝拜耶穌的事件,聖誕節期將近,想透過這一段經文,帶領弟兄姊妹一同思想我們如何回應救主耶穌的降生。
作者:廖大容
我們也是希律王
在馬太福音第二章1-12節中有幾種不同的角色,他們對耶穌降生的反應也各有不同。首先讓我們來看希律王。經文告訴我們,當東方博士們向希律王詢問「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的時候,希律王的反應是「心裡不安」。希律王為何心裡不安?顯然是因為博士們對耶穌的稱呼,對自己的王位產生了威脅。
我們很容易理解希律王的擔憂,作為一位以東人,他統治的正當性始終受到猶太百姓的質疑。但這一段經文要告訴我們的,不只是兩千年前巴勒斯坦地區的政治情勢,因為耶穌要來作的不單是「猶太地的王」,而是每個人心裡的王。希律緊抓住的王權,就如同我們緊握著的生命主權—我們喜歡自己當王、自己做決定、自己分別善惡,但耶穌來卻要掌管我們的生命,好讓我們能經歷「放手,卻更加穩妥」。
空洞信仰的殘酷真相
第二個要聚焦的角色較不顯眼,他們是希律王諮詢的「祭司長和文士」。當博士詢問耶穌降生的地點,希律王必須立刻鎖定精確位置,以除後患。祭司長和文士果然熟悉聖經,知道先知彌迦曾經預言彌賽亞將要降生在伯利恆。經文中描繪的祭司長和文士是一群空有信仰知識的旁觀者,他們知道那降生在伯利恆的是彌賽亞,卻放任希律王去追殺他。
或許有時候,我們當基督徒久了也像祭司長和文士一樣,雖有滿滿的信仰知識,這些知識卻沒有對生命帶來任何效果。若我們察覺到自己的生命出現祭司長和文士的症狀,福音書後續的記載將帶來警惕—當耶穌被捕時,在底下喊著「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的就是這一群人。
作個真聖徒
不同於希律王、祭司長和文士,這段經文中的主角「東方博士」是我們回應耶穌降生的榜樣。相較於東方博士不遠千里來朝拜耶穌,希律王、祭司、文士與耶穌同在猶太地,物理距離相近,心理距離卻無限遙遠。當博士們遇見耶穌時,經文提到他們有兩項回應:第一是「朝拜」,這是用身體的動作象徵心裡的臣服;第二是「獻上」,將生命主權交出去的人,應該要聽從生命的新主人,為祂而活。 讓我們再次思想使徒保羅的提醒:「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