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同家人的書信,將它們整理、分類,變得更好讀,再發送給所有家人。
起初我是從信友通訊認識信友堂的。記得十多年前轉會到信友堂,3個月後,還是覺得對這個教會很陌生,牧師、傳道人、同工、各種團契和聚會時間,多得令人記不清楚,想認真了解,也不知從何開始。當我向小組長訴說這樣的心情,她便從家中拿了幾本信友通訊給我:「讀讀這個,應該可以幫助妳。」漸漸地我對信友堂有更深更廣的認識,在這裡成為家人。於是日後當同工邀請我參加信友通訊的會議時,我毫不遲疑地答應了。
作者:一一
準則
第一次被分派服事時我感到非常惶恐:「可是我一點也不專業!」旁邊的同工你一言我一語說:「我也不專業啊!」「有什麼問題隨時提出來。」我就這樣開始了每年1-2期的不專業編輯之路。一路上跌跌撞撞,不斷地犯錯,再從錯誤中學習。每次將近輪值的月份,心中都很焦慮,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完成任務。但總編常提醒我們:「信友通訊不是專業的出版刊物,而是信友堂的家書。」這句話成為我的定心丸,在我每次改稿有所遲疑時,也成為我的準則。對我而言,這份服事就像一位傳信人:收到不同家人的書信,將它們整理、分類,變得更好讀,再發送給所有家人。
由於編輯時需要一字一句細細閱讀,許多平日鮮少接觸的人也會因著文字變得深刻。在第一期編輯的文章中,有位年輕人分享了非洲短宣的所聞所思,日後他成為傳道人,近日也將結婚。雖然他不認識我,但因著曾編輯他的文章,聽到他的好消息也特別興奮。曾經細讀了煒東執事抗癌的心路歷程,知道他當時身體虛弱,兩週後卻見他在第二堂崇拜後主持新朋友接待,心裡非常感動。不久在週報得知他安息主懷的消息,想起他那日的身影,也激勵自己要積極服事,學習他的榜樣。雖然平日只參加了主日崇拜和所屬團契聚會,但在編輯信友通訊的過程中,牧師、長執、同工、教會活動、不同團契活動、會友的見證,像一片片拼圖,拼成了我心中的信友堂,隨著時間不斷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