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上教會—教會論與教會生活(四):神學與歷史中的教會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這個表述如何引導你的教會生活?
當你的教會生活遇到狀況,這個表述能幫助你度過難關,使你知道當如何行嗎?

作者:陳世冠

神的話語真實而寶貴,不僅有指導、預防的作用,更能轉化生命。如果有時你覺得聖經不接地氣,可能是你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沒意識到神的話需要領受和體驗。在不同時空、歷史情境下,神學家如何在聖經基礎上來思考、描述教會?

救恩的建制機構(Institute of Salvation)
—建制型教會

● 龐大、層級組織、非個人化,對教會的認知聚焦在神聖授權的架構、官員、程序和傳統。教會有既定的形式、組織、權力網絡與權柄,初代教會已有典型的組織元素,例如領導結構、崇拜模式、權威著作等。

● 組織是教會中不可少的部分,即使是不太重視組織的教會仍然有組織。教會是承載寶貝的「瓦器」(林後四7),在歷史發展中必有其結構與規則,輕視或排除它都是不切實際的。

● 建制型教會發展到極致,常常反映出國家機關的運作情境—權力由上而下,且集中在少數領袖身上,中世紀教會的黑暗時期就是如此。當教會組織愈龐大、事工愈多元,為了因應管理、社會文化等需要,容易衍生出嚴密、制式、僵化的情況,當組織分工和層級完全掌控群體,就排擠了服事的生氣和福音的活力。

● 羅馬天主教是建制型教會的代表,新教與公教也面臨建制主義的弊端。長老會具有改革宗背景,強調「信徒皆祭司」,加上「改革宗教會就是在需要中持續革新的教會」的座右銘,原則上應可制衡建制主義,卻因未能實踐而使「改革宗」成為保守、僵化的貶義詞。

聖靈的精銳群體(Elite Community of the Spirit)
—親密型教會

● 著重小組、個體,組織較為自由,刻意建立成員的歸屬感與支持網絡。教會較無正規組織,而是緊密連結的信徒分享聖靈在其生命更新中共同的屬靈經歷。


● 親密型教會是建制型教會發展過頭所衍生的,例如公教的神秘主義、新教的靈恩運動。教會藉由禱告、靈性操練、經歷分享、親和連結等關注個人的切身需要,對個體的關懷確實是耶穌在世服事的著力(可一32-34),例如慕道友在艱難時,因感受到教會的關顧而認識神。


● 強調個別關顧而引用或仿效各種課程、治療小組時,需謹慎分辨教會的個人關懷親近性與現代文化思潮運動的差異。許多世俗的治療團體或相關模式,多以個人主義哲學為基調,其超然經驗、親密關係的建立和體驗不一定蘊含基督信仰的內涵,有時甚至越過聖經的教導。


● 當教會過於強調個人關懷的訴求,而缺乏群體及公共責任的概念,就會不斷尋找自我安慰與心靈寄託,忽視對世界的社會責任;原本希望為世界帶來福音,轉化生命,卻因親近過頭而把親近內化,反而與世界毫無關係,是親密型教會常見的偏頗。

救恩的聖禮實施(Sacrament of Salvation)
—聖禮化教會

● 強調崇拜、見證與服務。教會是上帝在基督裡恩典持續同在的記號,注重聖禮及其表彰的生命,尤以聖餐為聚焦。

● 強調聖禮是神恩典引導人的管道之一,使教會更容易貼近百姓,並透過施行聖禮參與百姓疾苦來活出道成肉身的生命,結合了教會生命的主觀性和客觀性,是建制型、親密型教會所欠缺的。

● 過於狹隘偏執地高舉某種聖禮儀式的正確性,反而排擠了基督與聖靈在聖禮中的同在性;過於強調聖禮儀式,導致教會見證與服務的失焦與低靡,而傾向教會中心主義。

好消息的宣告者(Herald of Good News)
—宣道型教會

● 教會最高核心使命是宣揚上帝的道,教會的建制、個人關懷等一切必須和傳福音綁在一起。

● 若只從狹隘的角度或單一面向來理解和主導傳福音的使命,或輕視其他類型教會,在面對宣揚對象或文化時,很容易陷入屈尊俯就或以恩人自居的自義心態,使教會說得敏捷卻聽得遲鈍,並且常因高姿態或急於傳達信息,而忽略接收信息對象的狀態。

服事主的忠僕教會(Servant of the Servant Lord)
—執事型教會

● 苦幹、實幹、行動派為其特徵。教會因上帝之名成為受造界的福祉,蒙召服事的忠僕群體以服事眾人來服事上帝,喚起教會在面對世界分裂衝突下的復和使命—願意感同身受於被壓迫者的掙扎,參與促進公義與自由的行動,呼籲眾人悔改等。


● 執事型教會看重服事,也要求服事的深度,致力於把福音的精神落實於社會。當教會聚焦在服事上帝與他人時,需留意分辨勞役主義與自我否定。雖然教會不能離群索居,但失控的活躍、無止境的忙碌,容易使教會忘記崇拜、服事的目的。如果教會以服務社會認定自己的身分,往往因政治行動的熱心,而忽略宣講真道和靈命培育;若把社會議題或特定改革視為上帝國的實現,更將失去批判的靈敏度和能力。


● 執事型教會因聚焦於種族歧視、經濟剝削、階級欺壓等結構性癥結,而容易忽略驕傲、自私、冷漠、放縱等個人形式的綑綁。

每個類型都是教會的單一面向,只藉著某一型態的教會無法完整表述教會的性質與使命,也無法完全展現上帝對教會的心意,因為基督的福音永遠高於我們的神學與教會論。當教會持續定睛在基督身上,並向聖靈敞開,教會才可能持續地經歷變革與更新。基督徒在成聖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地變動來取得平衡,好像走鋼索一樣,很難有靜止的時刻,只要沒摔下來,不斷擺動才是正常的。

教會的標誌與任務

教會存在的目的為何?神學家史丹利・葛倫斯(Stanley J. Grenz)在《團契生活》中指出:群體敬拜、彼此造就、接觸世人/向外擴展,三者有無法拆分的內在關聯,彼此環環相扣。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在《心意更新的教會》中也指出,合乎聖經的教會有七項元素—敬拜、傳福音、事奉、團契、講道、施予、作光作鹽。我們因上帝呼召而聚在一起,也在祂的差遣下分散出去,因此縱向與橫向、對內與對外永遠是教會必有的動能。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十19-25)

這「不可停止聚會」,你認為是哪一種聚會?崇拜、團契、禱告會,還是成人主日學?如果把信友堂的聚會模式放在希伯來書的處境下,是無法對應的,因為當時沒有這樣的聚會,不能用我們的經驗來揣測。

「不可停止聚會」的上文是「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下文是「倒要彼此勸勉」,上下文都有「彼此」,所以這裡的「聚會」是一個教會觀。崇拜、團契、主日學都在表達使徒行傳第二章42-47節初代教會門徒聚在一起的生活型態是「教會」—敬拜上帝、彼此造就、學習使徒的教導、傳福音、關心周圍的人,這些都包含在「不要停止聚會」,而停止聚會慣了的人,是不會彼此勸勉的。

今日世界講求分工,連教會也部門化,以分工方式幫助、培育信徒容易被誤用為只選擇自己想要的,其實樣樣都很寶貴。雖然每個人時間有限,但總要兼顧各方面,不要刻意篩選或逃避人群。如果你認為自己一個人面對上帝就夠了,請深思:你真的在參加聚會嗎?你是教會的一員嗎?

(2019年成人主日學「何必上教會?—教會論與教會生活」,劉怡萍整理)

分享 :

上一篇
《返璞歸真》
下一篇
最親的屬靈家人—加榮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