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上教會—教會論與教會生活(六):教會的領導生態(續)

在教會的日子稍久或參與服事較深,可能會遇到同工或領袖的論事張力,甚至產生衝突,該如何處理?

作者:陳世冠

耶路撒冷會議

耶路撒冷會議記載於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在保羅第一次和第二次宣教旅程之間召開。當時保羅和巴拿巴在小亞細亞傳福音的成果豐碩,但猶太基督徒認為外邦基督徒應該要受割禮,保羅不服,於是上到耶路撒冷討論。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位於整卷書的中央,在此之前的焦點是耶路撒冷教會,此後除了第二十一章之外,耶路撒冷教會便退居幕後,由安提阿教會取代,而彼得也漸漸淡出,由保羅登上舞台。
這場會議不僅蘊含母會(耶路撒冷教會)與子會(安提阿教會)千絲萬縷的關係,也涉及教會領袖意見不同的分裂危機,被視為處理教會問題的實際範例—問題癥結(徒十五1-5)、熱烈討論(徒十五6-18)、共同決議(徒十五19-29)、傳達喻令(徒十五30-35),聖經學者也彙整出這場會議的層次和對稱性,好像一支弓箭,包含了神學、宣教與實際生活等議題,具有福音與教會治理的意義。

● 神學討論
神學議題事關重大,教會裡的爭執也往往與神學、核心教育有關。

● 宣教策略
割禮是猶太人的民族記憶和身份象徵,不僅有宗教意涵,他們在政治壓迫下以堅守割禮表達民族的統一性,而逐漸成為優越身份的表徵,使信仰與民族文化完全合而為一。在此背景下,割禮與否不一定與福音有衝突,因此保羅為提摩太行割禮卻不為提多行割禮,乃是宣教策略的考量,而非關乎福音。

● 實際生活
耶路撒冷教會以猶太人為主,安提阿教會是多元族群,彼此相處時必有文化碰撞,促使初代教會思考: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信徒相交,彼此尊重,維持主裡合一的精神?會中決議外邦人不必受割禮,這與實務、文化關懷的考量有關—希望外邦信徒能體恤猶太基督徒長期在信仰底蘊下所建構的文化傳承,猶太人與希臘人彼此關照,而有了圓滿結局。信仰不是非黑即白,教義與神學的辯論不能過於僵化,實踐層面的考量需要多元、寬廣的視角。
你曾為了教義、神學或倫理議題與弟兄姊妹意見不合,最後透過理性而良好的溝通,得出大家都能接受、滿意又合乎聖經的結果嗎?
彼得在會議中為保羅和巴拿巴說話,不是用權威,而是講述自己的見證(徒九)來支持他們;彼得雖然德高望重,卻沒有倚老賣老,保羅雖有彼得撐腰,也沒有趁勢反擊。就在整體衝突結束並將決議傳達給眾教會之時,又發生強度不亞於整體張力的個人爭執—保羅和巴拿巴有了爭吵。

彼得與保羅

彼得與保羅是耶路撒冷會議的重要人物,是初代教會頗具代表性的領袖。路加在使徒行傳刻意將他們等量齊觀,雖然出場序不太相同,但他們的經歷、能力、地位和影響力旗鼓相當。
在加拉太書第二章,保羅對於因信稱義的堅持,即使在彼得面前也絲毫不退讓。愈來愈多解經學者認為,這場飯桌風波的焦點不僅是對於真理的關注與執著,更是肢體生活與同工關係的學習。
彼得的脾氣原本很暴躁,被主修剪後仍是門徒中的頭目,常是帶頭說話、多次代表教會發言的領袖,他的講道曾使三千、五千人信主,論傳褔音、講道恩賜及領袖魅力,絕不亞於保羅。彼得比保羅更早從天上縋下大布的異象理解外邦人信主是怎麼回事,而有哥尼流信主的故事(徒十),他對因信稱義的真理是清楚而堅定。保羅當眾斥責彼得,從經文的語境來看,彼得沒有作任何辯解,或許他自知理虧而忍氣吞聲,但更可能是為了教會合一與和諧而願意暫時讓步。如果彼得當時吞忍不下和保羅互嗆,場面可能將一團混亂。
許多解經學者認為,保羅當眾斥責彼得是發生在耶路撒冷會議之前,表示在飯桌風波之後,彼得仍然支持保羅,以自己的見證為他辯護(徒十五1-2、6-11)。當彼得年老時,仍極力推薦保羅的作品,在彼得後書中稱保羅為「親愛的兄弟」(彼後三15),絲毫沒有記恨或報復。他們都是愛主的人,在教會歷史中,幾乎是一面倒地讚揚保羅捍衛真理的寶貴精神,然而能夠柔軟的彼得更值得信徒們深思。
就保羅來說,捍衞真理不容打折扣;就彼得而言,當時他心中最關切的是合一,但不是犧牲真理的合一,他深知真理不見得能一步到位,需要時間與心力來耕耘和深化,甚至需要領袖的犧牲與忠心。

保羅與巴拿巴

保羅當眾斥責的不只是彼得,還有巴拿巴,有人認為這是激怒巴拿巴的最後一根稻草,表示巴拿巴一直隱忍保羅,從路加的筆下也能略窺一二。
巴拿巴在使徒行傳第四章首次出現,他細心又有體諒人的心腸,人稱「勸慰子」。當時保羅像個毒瘤似的,誰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信主,都想閃他遠一點,但巴拿巴引介保羅來到教會,並且提拔、扶持保羅,帶他去佈道。在使徒行傳前半部,路加提及兩人總是巴拿巴在前,保羅在後,然而從第十三章開始,兩人名字的順序對調了。不僅如此,每次出去佈道時,做事、講話的都是保羅,巴拿巴總是默默無聲,後來保羅所行的神蹟光彩耀眼,巴拿巴開始落寞了。
當保羅拒絕巴拿巴帶馬可去佈道,兩人就起了爭執,是巴拿巴壓抑太久?還是他們之間有瑜亮情結?保羅和巴拿巴的特質大不相同—保羅是開創型的人,行事格局很大;巴拿巴較為細膩,善於聆聽,能夠以人為懷。當領導風格不一樣,處事著力點不同,張力累積久了,很可能產生衝突。
兩人分開之後,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保羅「揀選」西拉也出去了(徒十五39-40)。路加以「帶著」和「揀選」表達不同的意涵—巴拿巴堅持要帶著馬可,保羅則從眾人之中選了西拉。為什麼巴拿巴堅持要帶馬可?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四10),巴拿巴可能想帶自己人。馬可到底哪裡不好?可能他曾經行事不殷勤或不負責任(徒十五38)。

恩典中學習合一

彼得、保羅及巴拿巴是有表率的領袖,也都有軟弱,故事沒有停在他們的爭論、嫌隙或分裂。後來保羅很珍惜馬可,在獄中時希望提摩太能把馬可帶來,馬可也沒有因為保羅曾輕看他而灰心失望。至於保羅和巴拿巴是否從此決裂?從保羅的書信看出他對此有很深的頓悟,例如歌羅西書第三章12-15節,一字一句都像是從內心醞釀沉澱而來。雖然不知道他們是否修復了關係,但從書信的脈絡來看,不至於懷恨在心。
親愛的弟兄姊妹,可能在你的教會生活、事奉中曾有類似的經歷,請不要因此退縮或原地踏步,回到上帝面前,祂總會工作的。應當健康地看待衝突,即使完全沒有爭執,背後很可能形同陌路。教會領袖不是英雄,被奉為屬靈典範的人其實有很多軟弱,我們需要不斷地以聖經來重整對屬靈領袖的認知。
合一(Unity)不是統一(Uniformity),不同才需要合一,合一之中必然有生命的交集,保羅常說的「彼此」就是合一構成的現象,如果忽略或迴避彼此,那就不是合一。「何必上教會」的心情有時和我們不瞭解合一、對領袖有錯誤認知,或對衝突一概負面評價有關。透過聖經整全的認識,相信神掌管一切,尋求祂並投靠祂。跟隨基督走到十字架之下的張力很大,但祂的恩典也多得取之不盡。

(2019年成人主日學「何必上教會?—教會論與教會生活」,劉怡萍整理)

分享 :

上一篇
【語言篇】語言:通向人心的橋樑—語言對宣教工作的核心意義
下一篇
不為明天憂慮—領受神給予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