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上教會—教會論與教會生活(五):教會的領導生態

人們對教會的觀感、弟兄姊妹對教會的參與和期待,以及慕道友對教會卻步,常常和教會領導生態有關。領導生態有時會在肢體生活、同工關係、領導文化中產生張力,也許一個點、兩個關過不去,就會有「何必上教會」之歎。

作者:陳世冠

領導生態的元素

教會領導生態由組織、合一、領導、使命組成,是教會領導層面的內涵和發揮功能的機制,領導生態牽涉層面廣泛,不同教會有不同的領導生態。

● 教會組織
關鍵字是制度。系統和歷史神學研究教會的發展及歷經中世紀、改教運動的變遷,將教會組織歸納為主教制(或獨裁制)、長老制(或合議制)與會眾制(或民主制),即使教會因外在因素而有不同面貌,但總不脫離這三種架構。教會組織的危機是僵化無序,當組織嚴密時容易僵化,反僵化時又易傾向無序和散漫。

● 教會合一
關鍵字是關係,危機是溝通失調。當衝突處理、事奉哲學、和諧理念任何一部分出狀況,信徒對教會的歸屬感、參與感將會產生掙扎和挑戰。

● 教會領導
關鍵字是領袖。領袖涉及個人特質、魅力、風格與文化習性,危機就是心眼淺短,心胸狹窄。

● 教會使命
關鍵字是焦距。教會因著使命而存在,敬拜、團契、裝備、禱告與宣教都在教會使命的策略之中。「來去運動」就是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門徒「來」到與耶穌基督約定的山上,耶穌基督差遣他們「去」,可以理解為有深層的團契生活建造,又能看見禾場的需要而不斷外展。教會使命不能脫焦、散漫、不專一或跟隨世界,危機是忘卻身分—忘了自己是誰,或以為自己是誰。

除了垂直面向,教會生態組成元素也有橫向關聯,雖然不是完全對應,但仍有內在的呼應性關聯,不是邏輯性關係。

主教制對會眾的領導權及治理最終決策權是堂會之外的領袖,且層層向上,是初代教會以來最原創的組織架構,由於教會草創時期信仰需要鞏固,必須在規範之下發展,因此能發揮很好的作用。主教制處理衝突相對容易,但關鍵在於主教的個人特質,如果衝突化解得宜,應該會「來」得更好。

▎主教制
▎長老制:虛線表示遴選

長老制由會眾選出長老,屬合議制,負責堂會內的治理與牧養,強調事工策略。合一若要達成得好,跟整體之間的相互理解、事奉哲學是有關係的,也會展現在領導團隊的風格上。台北信友堂雖然是長老制,其實是獨立教會,與正規的長老制不太一樣。

會眾制由會眾選任牧師與執事,領袖對會眾的關顧、服事程度較高。和諧是會眾制最重要的連結和力量支援,如果展現良好而形成文化習性,對於成員的建造會更為有力。

▎會眾制:虛線表示遴選

此外,以「傳」來表達取向:傳統、傳承、傳人與傳達—傳統是非常重要且不能變動;傳承是精神或靈性資產;傳人不是繼承衣缽或傳位子,而是把領導的整體精神傳下去;傳達是有目標和對象,而且非常活絡,是最關鍵的部分。若是任何一個取向失調,取向之間的內部關係產生波動,領導生態就會出現狀況。

華人的文化習性

文化習性會影響教會的領導文化、同工關係及信徒們彼此的互動。

  • 面子問題
  • 迂迴策略
  • 委婉的溝通:與迂迴策略有關,委婉、拐彎抹角都是影響教會合一、生命操練的因素。
  • 逆來順受:與迂迴、委婉有關;由於委婉或不善表達,因而容易接受或概括承受。
  • 注重淵博的知識
  • 講究關係
  • 實用主義:以「好用」為重要考量。
  • 本能傾向:與實用主義有關,以自我調適或兼容並蓄來化解矛盾或不相容。
  • 爭求生存:為了求生存而逐漸形成犧牲他人、自掃門前雪的精神因子。
  • 懷古:與中國文化有關。中國最美的時代在上古,基督教信仰最好的時代在未來,兩者互相衝突。我們總覺得一代不如一代,認為所有功績都來自上一代,並為下一代擔憂。楊牧谷牧師曾說:福音信仰告訴我們,盼望從前面而來,當以福音的精神看待教會和年輕人。上帝永遠在工作,何以認為一代不如一代呢?

衝突之因

會眾、領袖、同工之間的衝突,都可能使人對教會失望而離開。衝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族群(隔代、裡外、先後)
隔代問題是典型產生衝突的原因。在台灣有本省、外省的概念;教會裡有先來、後到的概念;在台灣持有外僑居留證,就是外國人。我們不可能脫離這些概念,就看如何詮釋、理解和應用。

● 個人(特質、觀點、喜好、際遇)
每個人的特質、觀點、喜好不同,衝突往往也不是由於單一原因,有時一個引爆點或最後一根稻草使情緒波動,就會產生衝突。

● 組織(事工、理念、僵化)
可能因事工分配不當、理念不同,或組織過於僵化,而引發衝突。

● 神學(養成、宗派、詮釋)
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一3)這節經文常被誤用,很多人想為真理而戰或因信仰爭吵。神學包含靈性養成,隨著信主年日漸長,所有你曾接觸過的信仰論述造就了今日的你,不同的宗派背景、詮釋,也會產生衝突。

● 自我(軟弱)
衝突與自我的執著、懸念有很大的關聯。

● 關係(溝通)
溝通是人生的大學問。我們時常遇到狀況就閃避,沒有溝通就離開;想努力愛人卻處處碰壁,一退縮就沒有彼此了;一講要「修剪」,往往只剪別人,不剪自己,也不讓別人剪,沒有被修剪過的人或樹,很容易產生衝突。

親近性與火藥味

你期待一個風和日麗、沒有任何困擾的團隊或毫無雜質的團體生活?耶穌基督從來沒有這個期待。主耶穌的門徒名單在聖經裡出現了4次:馬太福音第十章2-4節、馬可福音第三章16-19節、路加福音第六章13-16節、使徒行傳第一章13節,雖然是不同的作者、寫作時間,卻呈現驚人的相似性。

人際之間的確會因著特質、恩賜、事工需要而形成親近性或小群體,即使在主耶穌帶領下的門徒也不例外,這並非推廣特別文化或裙帶關係,只要這種黏著是健康的,其實挺自然的。門徒也有爭論誰為大或鬧意見的時候,但主耶穌不斷讓他們有生命的操練。


教會領導生態也是教會團體生活的生態,很多人對教會裡不和睦、鬧意見、紛爭結黨甚至分裂,感到失望。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記載保羅和巴拿巴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英文聖經以sharp形容這場爭執;加拉太書第二章提到保羅當眾斥責彼得和巴拿巴,這兩個經典的衝突案例,你認為如何?衝突都不好嗎?


教會裡有衝突、肢體關係有張力是很自然的,當以真正的合一為基礎來學習面對衝突。如何看待教會的領導生態,有助於我們委身在教會裡,不僅是個人委身,整個教會都當認知—我們在這裡相聚,有主也有傳承,並珍惜我們所要傳達的,健康地參與教會,永不厭倦彼此同心同行。

主啊,我們仰望祢,願祢恩待我們。祢是我們的主,是教會的頭,求聖靈連結我們,既能定睛仰望耶穌,又能在聖靈多元的恩賜中彼此同心同行。求祢保守祢的教會,讓我們在基督裡有平安,又有聖靈的安慰,因著順服祢話語的引領,學習成長與成聖。求祢恩待、幫助我們所思考的問題,讓祢的教會因著聖靈的連結,更有基督的心腸,靠耶穌基督禱告,阿們。

(2019年成人主日學「何必上教會?—教會論與教會生活」,劉怡萍整理)

分享 :

上一篇
【心意更新變化】我與信友堂的故事—變動中的不變
下一篇
《宗教情操真偽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