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認知教會,和實際參與教會的經驗、感受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在肢體關係上過不去,常常是因眼光短淺,
只想到個人面子問題,而未意識到基督徒群體層面。
作者:陳世冠
屬神的新群體
教會是一個新的社群實體,橫跨歷史,具有普遍性和宇宙性:
● 由神的恩典與呼召所建構
● 是人類生命與神、與他人建立真正關係的特定形式
● 以神在基督裡及聖靈大能中所展現的復和之愛為中心,是人類生命重造與更新的過程
● 她的存在和所宣揚的信息見證「來臨中的上帝國」
● 最顯著的特徵是拆毀了阻隔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牆
● 她的生命標記是讚美上帝、服事眾人
教會是上帝按祂旨意,以祂的愛、權能、信實所統治的一群人,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礎和世人已然不同,這一生活著、勞碌、休息都有上帝至高的統治在其中。
聖經中關於教會的描述和比喻有96個:
● 世上的鹽和光(太五13f)
● 基督的薦信(林後三2-3)
● 得人的漁夫(可一17)
● 葡萄枝子(約十五5)
● 耕種的田地、建造的房屋(林前三9)
● 神的殿(林前三16)
● 磐石上的建築(太十六18)
● 基督的新婦(弗五23-32)
● 揀選族類、君尊祭司、聖潔國度、屬神子民(彼前二9)
● 神的家(弗二19)⋯⋯等
透過三一上帝的視角—聖父、聖子、聖靈,以及我們的視角—基督救贖的對象,這些比喻可歸納為四類:
上帝的子民(people of God)
教會不是一棟建築物或一般組織,而是一群被神選召的子民,神與神子民之間的恩約在新、舊約都有著墨—「我要在你們中間立我的帳幕;我的心也不厭惡你們。我要在你們中間行走;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利廿六11-12)「出埃及之民」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事件和形像,成為貫穿整本聖經、重要的救恩隱喻,表達出教會就是上帝的子民。
在恩約的應許下,基督徒群體與歷史上的以色列群體有一脈相承的淵源,是超越血肉之軀、生理族群並與上帝有淵源的傳承。這個群體有「客旅寄居」的特性—承接特別的使命,朝著新的家鄉邁進。當我們愈扎根於信仰,就愈瞭解自己是誰;愈瞭解自己是誰,「客旅寄居」的特性就愈能展現在價值觀和日常生活中。
你是否想過:自己不僅是21世紀存在於台灣的一位,也在上帝眼中有非常深刻的淵源?當你以這樣的角度看待、體會自己的價值,你對自我的認定也會不同,這種自信不是世界能給的。
服事的百姓(servant people)
出埃及之民的隱喻強調「服事」—「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進去見法老,對他說:『耶和華這樣說: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摩西、亞倫就進去見法老,對他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神這樣說:你在我面前不肯自卑要到幾時呢?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出八1、十3)教會是事奉神的一群人,我們存在是為了服事上帝。
「服事」在新約也呈現相同的力道—耶穌基督是新社群的主,也是服事的主,「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因此新社群也必然是服事的百姓,「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林後四5)
教會是由使命定位,這使命是服事神、服事人。教會以敬拜、讚美、禱告表達對神的服事,以言、行見證神的恩典與公義表達對人的服事;對神、對人的服事互相交織,正如基督最大的誡命:「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廿二37-39)你來到教會是學習生命被建造、一起服事神,還是享受服務、若是不好就換一間?
基督的身體(body of Christ)
「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林前十二12-31;弗四11-16),「建立自己」是指基督的身體。我們在洗禮中與基督聯合,「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羅六5)我們的身分與基督相連,基督是我們的生命,我們是祂的身體。「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西三3)
約翰福音以葡萄樹和枝子表達我們與基督生命的聯合,我們在領聖餐時特別能體會教會的意義。聖餐不只是supper,也是holy communion;從基督的身體理解聖餐,也會重新看待自己的教會生活。基督身體的每個成員都仰賴基督,肢體之間互賴互重,在多元恩賜中體現合一,彼此服事,建造教會。
聖靈的社群(community of the Spirit)
教會是聖靈的群體,充滿聖靈的恩賜,新約教會見證先知的應許成就:「神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做異夢。」(徒二17)基督的救恩、聖靈的工作消除了種族、階級和性別的藩籬,「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三28)靠著神的恩典,聖靈的群體在基督裡都成為一了。
這個形象也凸顯教會終末性的標誌,指向那源於基督來臨、聖靈應許的更新生命將徹底改變—耶穌基督完成救恩的「去」、差遣聖靈的「來」與吩咐我們等候的終末性結合,成為教會的基礎,讓我們能經歷改變。
教會服事也服苦(serves and suffers),同時歡慶與盼望,因為已預嚐聖靈團契的恩典與自由,甚至接納敵人共榮於這個團契。「五旬節到了……說起別國的話來。」(徒二1-4)蘊含的意義是他們各不相同卻同在一處。教會需要學習接納異己,如果你希望找到個性、喜好、興趣或氣質相同的人,應該去俱樂部找。
希伯來書的關懷
「弟兄們,我們既因為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十19-25)
這段經文提到三件事,把救恩、教會、終末完全連在一起:
● 「他的身體」指救恩—耶穌基督為我們流血,完成救恩,使我們能從人與神之間的幔子經過,這個幔子就是祂的身體。
● 「神的家」指教會—教會的存在有歷史淵源,表示上帝的統治來到。
● 「那日子」表達終末—聖靈在五旬節降臨,開啟上帝至終要成就祂心意的「那日子」。
當上帝的救恩臨到你、我,必定涉及教會、終末,和你、我的使命與方向。很多基督徒受個人主義影響,以為信主是求個人的福,而把教會視為一個在感受上「好就取、不好就捨」的選項。不可「停止」聚會,有的中文譯本是不可「放棄」聚會,雖然每個主日你準時參加崇拜,但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其實心態上已經放棄了。
「中間人」帶來信望愛
「我們有這一位大祭司」,「大祭司」就是中間人。耶穌基督是我們唯一的中保,教會因著「中間人」成為教會,我們因著「中間人」與神、與人和好,如果繞過「中間人」,就完全沒轍了。
我們在救恩中過教會生活是為了三件事:信—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的面前;望—當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動搖;愛—當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我們在救恩中遷入神的家,並朝著神的旨意前進,活出信、望、愛的人生。
(2019年成人主日學「何必上教會?—教會論與教會生活」,劉怡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