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信友堂的故事】愛在信友堂

流浪無定的心頓時安穩踏實了下來,
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家人般的接待

2009年,因94歲的老母親摔傷腿骨不良於行,我們從原來待了9年的教會,轉會到了有電梯可直達會堂的信友堂聚會。還記得第一次走進會堂,就被〈等候主〉的詩歌觸動心靈,流浪無定的心頓時安穩踏實了下來,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作者:江璐

母親已回天家快10年。以信友堂為屬靈的家那5年間,耳不聰目不明、行動又不便的母親,在教會與團契裡都受到貼心的照顧。聚會時,總有弟兄姊妹主動把最前排靠走道的位置讓給母親,遞上椅背靠墊,為她翻聖經和詩歌本,起身或坐下時,不忘攙扶一把。

「機」不可失

記得有一年,教會送90歲以上的老人家聖經播放機,母親拿到的那一台,回來試聽之後,發現有一支耳機沒有聲音。我寫信給牧養服事詩班的謝牧師,問他應該找誰更換壞掉的耳機。當天晚上,就收到當時負責嵩年部的傳道人芬蘭姊的回信,叫我去找她。
原本打算主日聚會時再帶耳機去換就好,沒想到隔天一大早,芬蘭姊又打了通電話來,通知我每週五教會探訪小組都會分頭探訪會友,這天剛好有一個探訪被拒,探訪的同工就空下一組人,可以過來探訪媽媽,順便帶耳機過來換。
那個禮拜,正好有颱風過境,北部沒有大風但有時雨勢不小,我覺得不好意思麻煩他們。但芬蘭姊說,探訪同工風雨無阻,只怕我們拒絕他們的探訪,否則他們是很樂意服事的。
來到信友堂頭一年,教會裡不同人馬就來探訪過媽媽7次。從牧師娘、傳道人、詩班,到探訪同工,全都是原本不認識也毫無交情的人。回想在前教會將近10年,除了與我同工有深厚情誼的傳道人,因認識我的關係來探望過媽媽幾次外,只有一位長老在某次媽媽跌倒住院時來醫院看過媽媽一次,負責牧養關懷老人的傳道人則從來沒有來探訪過。兩相對照之下冷熱互見。
原本一直想不通,前後兩個教會到底不同在哪裡,為何在信友堂,總可感覺到教會有形無形的關心。那次一個小小換耳機事件,我就明白了。

愛耶穌 愛牧養

信友堂的牧師傳道人也有分工,但卻不各自為政,彼此間的聯繫是緊密的,沒有撈過界踩別人線的顧慮,大家同心把照顧會友需要的事情做好,不分你我、不推諉卸責,所以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應,把照顧信眾的事做好。
另一個很大的差別是,前教會願意出來服事的信眾較少,傳道同工人力單薄,一個人要牧養兩三百人,只好選擇性的處理急要事件。信友堂組織架構嚴密,願意服事的人多,傳道人就可以統籌調配人力,而不必事事躬親。信友堂的探訪小組也訓練有素,兩兩一組,還有夫妻檔。關懷、聊天、唱詩、讀經、見證、禱告,短短半小時,就讓人感受到溫暖,有神滿滿的祝福。
教會牧養工作真是學問大,而牧養的果子結得好不好,教會裡有沒有愛,卻是會眾馬上感覺得到的。感謝教會的關懷探訪小組,你們做在最小肢體上的事,讓我們感受到了基督的愛!

分享 :

上一篇
【我與信友堂的故事】從客人到家人
下一篇
【我與信友堂的故事】與神牽手四十年